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政策引导 >> 政策解读

关于《南宁市江南区干旱灾害应急预案》的解读

作者:       来源:江南区政府办公室       日期:2017-06-08 04:00

 

根据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》、《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》、《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》、《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》、《抗旱预案编制大纲》、《南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》、《南宁市干旱灾害应急预案》等法律、法规和有关规章等编制本预案,现就《南宁市江南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》进行以下说明:

一、应急预案编制的必要性

江南区属干旱灾害频发地区,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,旱情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,而且对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。为进一步做好城区防旱抗旱减灾工作,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,整合、提高城区的抗旱能力,优化水资源配置,提高水的利用率,及时应对突发用水短缺事件,增强城区抗旱应急处置能力,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,促进抗旱工作由以农业抗旱为主,向以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为主的全面抗旱转变,保证抗旱工作科学、高效、有序地进行,最大程度减少干旱对生活、生产、生态造成的影响,进一步推动抗旱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,特制定本预案。

二、预案的编制原则

坚持以人为本,科学抗旱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把确保旱灾区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首位,多措并举,努力实现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。

坚持统一指挥,分级负责。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,统一指挥高度,分级分部门负责。

坚持因地制宜,保证重点。抗旱工作按照流域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,以城乡供水安全、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为首要目标,以防为主,防抗结合,保证重点,统筹一般,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。

坚持优化配置,科学调度。既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,又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,按照“先生活、后生产,先地表、后地下,先节水、后调水”的原则科学调度,最大程度满足城乡生活、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。

坚持依法抗旱,社会参与。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,防止人为干旱的发生;实行公众参与,专群结合,平战结合。

三、预案的主要内容

预案共分九个部分,分别为:总则、基本情况、组织指挥体系、预防预警、干旱灾害分级、应急响应、后期处置、保障措施、附则。

四、其他问题的说明

1、人畜饮水:近年来,城区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,先后建成了龙潭水厂、六思水厂、江西水厂、那齐水厂等共300多处人饮工程,供水人口16.73万人,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71处,供水人口18.57万人;分散供水工程37多处,供水人口0.16万人。共有18.73万人基本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,占江南区农村人口的92.3%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5 %以上,确保城区农村群众饮用上安全卫生水。

2、江南区辖区内已建水库23座,总库容4953万m3,有效库容3142万m3;已建成山塘331座,总库容543万m3;已建提水泵站21座,总装机9289千瓦,年总提水量约为7028万m3。这些工程设计灌溉面积约24.4万亩,有效灌溉面积19.62万亩。我城区存在灌溉供水困难的耕地面积约有6.13万亩,通过农户出动自备的抗旱工具抽水、运水等可以解决3.76万亩,尚有2.6万亩耕地是望天田。

3、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:近几年,城区政府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力度,增强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和拦蓄能力;对扬美电灌站等国有电灌站骨干工程进行技改,增加提水灌溉能力;在干旱缺水严重地区,新建改建灌溉机井;同时,对灌区的灌溉渠系工程进行三面光防渗建设,以及对灌区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,大力推广管道节水灌溉,建设“双高”项目,提高了灌区灌溉用水保证率,灌区抗旱供水能力得到大幅增强。

4、非工程抗旱措施:针对我城区旱灾频繁发生的状况,我城区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,积极应对旱情;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建设,采取管道供水、渠道防渗等工程措施;调整种植结构,大力发展旱作农业,增强了农业抗旱能力;加强管理,科学调度水资源,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利用。

 

相关文件:《南宁市江南区干旱灾害应急预案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分享按钮